1、化债有序推进,“减负”政策效果正在显现。据中证报报道,去年1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增加6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置换存量隐性债务。机构数据显示,截至3月27日,各地今年以来已发行和计划发行用于置换存量隐性债务的地方政府再融资专项债达14716.17亿元,加上去年发行的2万亿元置换债,占6万亿元此类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的比例已过半。专家认为,置换债加快发行,化债有序推进,“减负”政策效果正在显现;应进一步完善、落实化债方案,推动融资平台市场化转型。
2、城投企业信用风险面临重构,联合资信作出最新展望。近日,在“2025年中国债市信用风险展望论坛”上,联合资信公用评级二部总经理王冶指出,在地方政府中长期困局显现和财政转型进入探索期的背景下,城投企业面临化债和转型的双重压力,其信用风险将面临重构,在这种情况下,城投企业将经历一个阵痛期或者是过渡期。王冶对 2025 年城投企业作出如下展望:一是政策将持续为隐性债务化解提供支持与保障;二是风险区域名单会进行动态调整,融资环境有边际改善的可能;三是化债与发展将并行推进,“退平台” 和 “转型” 的速度会进一步加快;四是城投债净融资额将继续下降,信用利差会进一步缩小;五是城投债信用风险在短期内处于可控状态。
3、城投加速“入场”土储专项债发行 年内规模或达6000亿—8000亿元。随着土储专项债回归,多家城投通过土储专项债推动土地业务加速升温。公开信息显示,作为首批试点的广东省,近期广东省发行307.1859亿元债券,用于回收19个地市的86个项目。此外,2025年北京市政府专项债券(一至十期)合计发行规模已达531.47亿元,其中143.82亿元被用于32个土地储备项目。另据企业预警通数据显示,2021年至2024年城投拿地金额合计7.97万亿元,假设整体的开工率为30%,仍有5.57万亿元账面土地金额有待开发或被收储。多位城投业内人士向《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土储专项债的发行将“托底”城投公司回收闲置土地,将进一步激活土地及房地产业务。
1、资负两端共振向好,中国太平2024年股东应占溢利同比涨超3成。作为唯一一家管理总部设在香港的中央金融企业,中国太平的一举一动都深受国际关注。2024年,在资产、负债两端共振向好下,该集团交出一份不错的成绩单,股东应占溢利同比增长超3成。3月24日晚间,中国太平发布公告称,该集团实现股东应占溢利84.32亿港元,同比增长36.2%;保险服务业绩220.24亿港元,同比增长18.8%;总投资收益665.43亿港元,同比接近翻一番,整体经营在2023年较高基数的基础上保持了较好的业绩。在中国太平的金融版图中,作为核心子公司的太平人寿无疑占有重要一席,是集团利润的主要贡献者。对于寿险公司而言,新业务价值是衡量公司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近年来,太平人寿持续推进的各渠道高质量转型已经取得明显成效,并得到客户的认可,新业务价值和新业务价值率均实现大幅增长。
2、香港明确指数型万用寿险产品监管框架。3月13日,香港保险业监管局和香港金融管理局13日发布联合通函,就专业投资者指数型万用寿险(IUL)产品的监管框架应用提供指引,期望为保险业务提供清晰和实用的前进方向。通函指出,IUL产品与传统万用寿险产品相似,提供人寿保障和现金价值成分,并在保费支付方面具有灵活性。然而,IUL产品的独特之处在于其部分或全部现金价值与金融指数表现挂钩,保监局和金管局确认IUL产品被归类于《保险业条例》的类别C(相连长期)业务,需遵循相关的监管要求。根据通函,监管机构表示如果此类产品只向被定义为专业投资者的高净值客户提供和销售,那么在不损害投资者保护的前提下,可以抵消或修改某些规定在IUL产品的应用。通函提到,有更清晰的监管要求后,可望在现时为高净值客群提供的众多产品选择中,加入更多元的保险方案,有利香港市场发展,并保障保单持有人。保监局预期,有关通函能为业界推出仅针对专业投资者的IUL产品带来更大的确定性。与此同时,随着在履行销售过程的监管要求方面有更大弹性,将便利因应专业投资者背景设计更个人化的流程。
3、地产美元债压力稍解,香港中资银行业绩加速好转。近日多家金融机构年报显示,香港中资银行对内地房企美元债的减值计提减少,原本投资端亏损的幅度有所收窄,信贷端来自房地产的不良压力也逐渐缓解。去年全球货币政策转向,亚洲境外债(美元等)一级市场发行规模增长,二级市场方面投资者风险偏好也有所提升,投资级与高收益板块分化局面得到改善。过去几年,受内地房地产美元债违约影响,一批香港中资银行损失惨重,原因就是除了信贷业务多倚赖房地产之外,投资端也暴露了风险敞口。部分中资银行的房地产贷款规模占信贷规模的比例超过一半,同时债券投资方面跟地产美元债绑定较深。不过,随着房地产探底企稳和债券市场风险偏好提升,如今香港中资银行来自地产美元债的减值压力正在逐步消化。以交银国际为例,2024年净亏损同比收窄16.21%,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综合收益的债务投资减值规模,已从2023年底的10.60亿港元减少到3.65亿港元。中资银行信贷端的情况也有所好转,比如中银香港去年不良拨备减少了19.7%至50.82亿元。虽然香港中小型的房地产开发商还款能力仍然受压,但大部分有本地抵押品且抵押对贷款价值比率有所提升。